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首页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在线企业 商业合作 电源教研室 人才 会展 品牌专卖 论坛 《电源技术应用》
 
 
行业动态 | 企业资讯 | 产业纵横 | 社会热点 | 嘉宾访谈 | 企业专访 | 产品新闻 | 本站动态 | 学会新闻
  您的位置:中国电源网首页 >> 新闻资讯 >> 锂电池高昂困境 产业链暴动巨变

锂电池高昂困境 产业链暴动巨变

来源: OFweek 锂电网 编者: 发布时间:2014-06-30

  

  锂电池“高昂”的现实困境

 
   尽管在储能的三大应用领域——大型风光储能、通信基站的后备电源、家庭储能中,电池厂商都在“攻城略地”,但成本问题却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到2020年这个阶段,(储能)可能不会有大规模的市场铺开,这个阶段重点在技术研发和技术突破。”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来小康认为。
 
  与其观点呼应,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一旦成本下降,储能市场立刻会发展起来。
 
  国泰君安在去年10月发布的一份研报中认为,未来5~10年锂电价格将下降一半。华泰证券的研报也指出,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售价以年均超过10%的幅度下降,目前已由2011年的3.3元/WH降至约2元/WH,相比较目前0.55~0.6元/WH的铅酸电池价格,性价比已显著提升。其预计2015年通信锂电价格有望降至1.5元/WH左右。
 
  成本之困
 
  国泰君安上述研报称,据测算,储能电池市场化应用的目标成本为200美元/kwh(折合人民币约1246元/kwh)。但实际上,普通铅酸和改性铅酸电池的价格为1000元/kwh,铅炭电池为1300元/kwh,而钠硫电池、锂电池、钒硫电池的成本基本都在4000元/kwh左右,约为铅酸电池的3~4倍,显然离储能电池市场化的目标成本差距不小。
 
  而另一种液流技术——锌溴液流电池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尽管其在技术上较为成熟,环境适应性更强,不过,浙商证券长期研究鑫龙电器的分析师史海昇对记者表示:“我们预计单台设备(50千时标准柜计算)为30~35万元人民币,是铅酸电池的5倍以上。”
 
  对此,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分析认为,尽管在储能电池领域里,我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储能电池在高性能、高安全性、高性价比上还需要革命,储能电池的商业化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赛迪顾问投资战略咨询中心总经理吴辉认为:“以分布式储能为例,如果储能做到每瓦时1.5元,就能大规模发展,电动车也是一样,现在还要每瓦时3元多,未来需要下降一半。短期很难实现,从长期看,可能还得得益于技术本身的升级,就看技术提升的空间有多大。另外需要政策的推动。”
 
  实际上,在政策方面,我国目前仅有指导性质的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法及修正案》首次提及储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称储能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的依托技术,《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把动力电池和储能列为重点产业化领域。
 
  来小康将储能的现实困境归结为技术经济性问题,“大规模储能,一定是要求技术经济的指标更好,是以电网经济运行为首要目标。比如风电、太阳能接进来,不让可再生能源浪费掉。我总是说储能就是建仓库,但不是拿金子来建,仓库应是砖混结构,里头存稻谷,才有价值。”
 
  国泰君安的研报显示,电化学储能应用需要补贴以维持经济性。按铅酸储能4000元/kwh、锂电储能4000~7000元/kwh(磷酸铁锂)的成本测算,两者的安装成本需分别下降70%和70~82%才能达到储能系统的平价上网。按照锂电的成本下降趋势,至少2020年以后锂电储能才能具备经济效益。现阶段储能的市场化发展仍然需要政策补贴,以覆盖2/3以上的初装成本。
 
  对于储能的补贴,来小康认为,首先需要算清楚一笔账,补到什么程度才能起到杠杆作用。其次是补贴的时间和力度如何让储能进入良性循环,而不是永远依赖。
 
  “现实困境还是成本。”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罗焕塔总结道。
 
  成本下降依靠规模效应
 
  尽管距离大规模市场化应用仍有长远距离,但随着整个储能行业规模的扩大,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将逐步拉低锂电池和液流电池的成本。
 
  国泰君安在研报中作出假设,2015年大型光伏电站和风电累计装机达20GW和100GW,2020年达50GW和200GW;2015年和2020年大型光伏电站与风电场配备储能比例达1%和3%。由于目前风光储能示范项目配备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储能电池价格以锂电均价测算;5~10年锂电价格将下降一半。
 
  在液流电池领域,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液流电池主要有三种:钠硫、全钒、锌溴电池。但钠硫电池技术掌握在日本,全钒主要在德国。
 
  史海昇对记者表示,“锌溴液流电池关键的是其成本下降空间巨大,而这是一种储能技术路线能够被大规模推广的基本要素。”
 
  史海昇认为,从长期来看,锌溴电池的成本将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在部件全国产化的情况下,鑫龙电器的锌溴电池成本可达到与普通铅酸电池相近的水平。
 
  史海昇对记者称,“成本的降低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国产化率的提高,二是规模效应。如今公司生产一个月也就几台或者十几台,但实际上产能可以达到每年2000台,由于销售数量较少,采购的零部件规模也很小,规模效应根本看不出来。此外,目前锌溴电池的国产化率还非常低,这对它的核心指标——储能能量转化率产生很大影响,在美国可以做到70%以上,但在我国只能做到50%~60%。”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罗焕塔对记者表示,“未来锂电池的成本会下降,主要还是在于成品率的提升,以及自动化程度带来的人力成本下降。此外,目前国内的电池制造工艺并不是很高,产品一致性也较差,存储率还不高,有些厂家只有60%~70%,一般的厂家能达到80%,但是依然有20%是浪费的,如果存储率提高到95%,成本必然会下降。这才是动力电池领域价格能真正下降的驱动力。”
 
  除了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电池上游环节价格下降也有望拉低整体成本。“未来小型的锂电池降价幅度会很小,但大电池的成本会降得很快,包括电解液等的锂电池上游材料现在的毛利率还在40%~50%,这是有降价空间的。”吴辉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锂电池的上游材料主要包括正极、负级、电解液和隔膜。其中隔膜是锂电池最关键的内层组件和核心材料。《证券时报》此前曾报道称,隔膜成本约占整个锂电池成本的三成,毛利率却可达60%以上,在四大锂电池材料中毛利率最高。大智慧报道则指出,隔膜初期毛利在40%左右。但是随着产能不断被释放,毛利率将会快速下降,据估计,到2014年,隔膜的毛利应该在25%左右的合理位置。
 
  在其他上游材料中,招商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去年上半年,传统负极材料盈利水平有所下滑,以杉杉股份为例,负极材料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净利率分别为12.5%和12.3%和12.2%;但到2013年上半年,传统负极材料的净利率水平已经下降到9%左右。
 
   锂电池“暴动” 行业整合成趋势
 
   在新能源政策暖风频吹与特斯拉宣布公开专利的背景下,锂电池板块发生暴动,吸引了众多产业资本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涉锂电池的企业也暗自发力,锂电行业整合将成趋势。
 
  **多重利好支撑,技术、政策双获突破**
 
  近日,在特斯拉公开宣布允许其他竞争对手免费使用特斯拉专利的背景下,新能源的热潮顺势蔓延至上游锂电池。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在特斯拉的专利技术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其快速充电技术,而其开放专利后更刺激了国内厂商对三元锂电池及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和研发。
 
  据悉,众和股份、杉杉股份和国光电器已相继宣布公司目前已涉及镍钴铝正极材料的研发工作。其中,国光电器在公布正在研发镍铝正极材料制造锂离子电池的消息后,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足见市场对此材料的关注程度。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锂电池板块在政策面上亦获得支撑。昨日消息称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措施扶持汽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即将报废的二次动力电池通过改造后应用到其他领域。据了解,电池的梯次利用备受市场关注,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准备投入研发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想在该领域“拔得头筹”,抢先占领市场。
 
  受此消息利好,昨锂电池概念股再迎爆发。据大智慧大数据金融终端显示,路翔股份、成飞集成涨停,天赐材料涨逾6%,新宙邦涨逾4%,赣锋锂业、沧州明珠、振华科技、江苏国泰、奥特迅、杉杉股份等涨幅靠前。
 
  **行业整合启动,中小企面临困境**
 
  在行业面的多重利好下,锂电池公司亦暗自发力。其中,转型锂业的路翔股份在近日已完成三个涨停板,其导火索是比亚迪第三大股东吕向阳通过非公开发行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同时宣布路翔股份拟以1.69亿元收购东莞德瑞65%股权,全面进军锂电材料市场。
 
  据悉,东莞德瑞是一家新能源设备研发、生产及提供解决方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锂电池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及制造、实现整线的自动化生产。路翔股份指出,购买东莞瑞德是为了完善公司产业链,提升盈利能力,保障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公司的持续稳定经营。
 
  锂电行业的整合还不止如此。除路翔股份外,与万向钱潮同属万向集团的A123系统公司日前收购莱顿能源公司(Leyden Energy Inc.)的部分电池技术,并表示未来可能将这些技术用于电动车项目中。
 
  此外,天齐锂电亦先后收购了泰利森(全球第二大锂业巨头)与银河锂电,而西部资源在今年增发收购五洲龙和重庆恒通。同时,新能源巨头比亚迪牵手中科招商成立15亿元产业基金,在全国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充电网络,而凤凰光学收购汉派电池30%股权。值得注意的是,雅化集团亦出资3亿元参股增资四川国锂37.25%股权。
 
  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目前国内锂电池行业上下游发展迅速,但更多新入行的企业是代加工的性质,并未具备应有的研发素质。因此,未来国内锂电行业发展路径应多为集中化发展,即大企业并购小企业以获生产设备与资质,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而更多中小型企业将因订单原因无法独立生存。
 
  大智慧通讯社近日采访的多家位于珠三角的中小型生产厂商均表示,目前企业已面临困境,由于消费者没有技术知识,因此品牌效应在锂电池行业上将逐渐占据主导优势,企业的订单需求将会逐渐走弱。
 
  “到时候有水平的企业只能靠与大企业合作活下去,而小企业可能就将就此消失了。”一位不愿具名的锂电池生产表示。 
 
   中国锂电池产业正在巨变 
 
   “中国的锂电池行业正在发生巨变。但这一巨变的表面是静悄悄的,就好比此前银行存款一夜之间很大比例都转移到余额宝一样,虽然表面看来发生在倏然之间,但实际上支付宝公司早已经磨刀很久,只不过多数人都后知后觉而已。”中兴派能公司总经理袁巍对记者表示,“这在锂电池行业将是很可怕的事情,但巨变确实正在到来,锂电池产业链企业应该做好准备。”
 
  袁巍所言的锂电池产业的重大变革,首先是汽车电气化给锂电池厂商所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5月,中国锂电池的消费终端已经发生显着变化,其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消耗锂电池的占比分别下降2%和4%,平板电脑消耗占比上升1%,电动车和储能分别上升4%和1%。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整个锂电产业垂直与横向整合近来也开始热潮涌动。相关分析师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正在从电子消费领域走进汽车工业体系,由于应用环境和工业体系标准的差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下,锂离子电池产业将加速发生变革,最先拥有汽车工业标准体系同时最先具备满足汽车使用要求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将最先享受到产业变革带来的红利。
 
  应用领域拓展 锂电池产业发展逻辑生变
 
  记者从2014年第五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上获悉,2014年前5月,中国锂电池的消费终端已经发生显着变化,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消耗锂电池的占比出现下降,而平板电脑尤其是电动车市场的消耗则出现较大幅度提升。有业内人士惊叹:“这在前十年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结构性行情’。”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分析指出,锂电池应用市场此消彼长的背后,实际上是相关产业链市场前景的变化。一方面,3C产品内生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平板电脑正在逐步取代笔记本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增长速度远高于3C数码的速度,或将成为锂电池未来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之一。“我个人判断,动力电池未来5年内将迎来繁荣期。”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看好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短期应用前景。主营汽车动力电池制造与销售的四川兴能公司总经理程杰用焦灼与梗阻来形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去年以来,国务院、各地政府、工信部、国家电网公司分别颁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政策,但在轰轰烈烈的预期前面,我却没有感到纯电动汽车这个市场真正做起来。”
 
  程杰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梗阻”因素还有很多,包括技术因素方面的安全和续航里程问题,政策因素方面的地方保护和充电电价问题,成本因素方面的电池成本和价格问题等。“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如同给婴儿吃的奶,早晚会取消,补贴撤出之后,这个孩子是否会真正长大呢?这是需要锂电池产业链所有企业去思考的问题。”
 
  “整体来看,动力汽车的需求预期已经起来,但是目前量不大,国内企业对动力电池均报有预期,认为未来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于动力企业及可穿戴设备。”深圳市某新材料公司总经理介绍说,随着特斯拉近来一反常规的公开专利,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已经被吹开得越来越大,下游广阔的市场正在倒逼锂电池行业向更加经济实用的角度演进。
 
  “摩尔定律下的电子消费品行业与保守严谨的汽车工业的差异,使3C电池与汽车动力电池在产品更新周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形成显着性差异。锂电池这种应用领域的变化,带来了产业发展逻辑的变化。”中银国际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相关分析师表示,汽车动力电池产品并不会像电子消费品中的电池追求性能的快速变化,反而更加强调过程生产的一致性、可靠性。因此,生产企业出色的过程控制能力,将会是其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中的关键竞争力。
 
  与此伴随的是,随着锂电池性价比不断提升,加之各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正快速增长的全球电动汽车产量也将拉动巨大的锂电池材料需求。
 
  在锂电产业高峰论坛上,有嘉宾指出,目前电池材料整体来看仍处于下降趋势,但部分新品种有望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宽而重生。以负极材料为例,有业内人士指出,3C产品中广泛使用的石墨负极在动力电池中依然保持成本和能量密度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由于在使用寿命、快速充放电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将在汽车动力电池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产业资本关注 并购动作频出
 
  中兴派能公司总经理袁巍对记者介绍说,锂电池在汽车领域应用程度的深入,催生电池技术取得一系列改进:
 
  “最先问世的是铅酸电池,这种电池今天仍然广泛应用于汽车,但由于其个头庞大且极不环保,实现锂电池替换是必然趋势;接着出现了镍镉(NiCad)电池,这种可充电电池开启了便携式技术唱主角的新时代,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移动设备还有遥控汽车多采用这种电池;再后来出现了镍氢(NiMH)电池,电池容量或能量密度大概翻了一番;现在现代化的设备和电动汽车普遍使用锂离子(Li-ion)电池。”
 
  但相关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终极目标的实现,实际上锂电池依然在迎接名字越来越复杂的电池技术。“比如锂镍锰钴氧(LiNiMnCo)电池,这种材料的特性很复杂,其他备受瞩目的几种电池还包括锂氧气电池和锂硫电池等。”
 
  记者注意到,在锂电池作为汽车动力电池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已经有不少产业资本开始对相关产业高度关注,其中部分龙头企业更是开始在并购方面动作频出,大有将整个锂电池产业链搅动成一潭“活水”的态势。
 
  万向集团俨然成为极力拓展电动汽车锂电池产业的“开路先锋”。为解锂电池技术困局,去年万向集团花了2.56亿美元将美国电池厂商A123纳入旗下。
 
  日前,后者在大洋彼岸也有了新动作,从莱顿能源公司(Leyden Energy Inc.)手中收购了20多项电池技术用于汽车锂电池生产。公开资料显示,此次交易包含20多项技术专利以及部分莱顿能源公司员工,这些员工将加入到A123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研究机构中。
 
  业内人士介绍说,莱顿能源公司的不易燃电解液以及钛酸锂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的充放电,这些技术可以被用于汽车电池中。万向集团本次收购与数年前宣布投资13.6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生产基地实际上一脉相承。
 
  上市公司方面同样出现大手笔动作。路翔股份推出的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现金1.69亿元购买东莞市德瑞精密设备有限公司65%股权,延伸公司锂产业链;同时,拟以14.63元每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3100万股,以募集配套资金。
 
  方案实施后,公司二股东融捷投资将成为控股股东,由此比亚迪创始人之一、副董事长吕向阳及妻子张长虹,将合计控制路翔股份24.66%股权,取代柯荣卿成为实际控制人。
 
 此番易主,对于发力锂战略的路翔股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吕向阳的入主,无非是看上了路翔股份的锂电池产业链资源。有分析认为,重整后的路翔股份主业将变为锂电池的上游,而比亚迪目前则生产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因此这或许代表着吕向阳正在跳出比亚迪进行行业内资源整合。
 
  多因素叠加 新一轮整合热潮涌动
 
  记者梳理近来上市公司定增与并购公告发现,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已经开始暗流涌动,且正在成为企业间并购的主流。
 
  上游材料方面,雅化集团去年12月底曾宣布将以自筹资金3亿元向国内最大的基础锂盐生产企业之一四川国理锂材料有限公司增资,认购其新增股本中的4166.67万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4年4月,天齐锂业也发布公告,拟以1.22亿美元现金方式收购银河锂业国际100%股权,借此扩张锂加工版图。
 
  中游加工制造方面,2013年1月,万向集团宣布拟以2.5亿美元收购美国A123公司,作为公司电动车战略的重要一步;而2014年3月,日本电气公司NEC又动用1亿美元收购万向集团A123系统公司能源解决方案业务部。
 
  下游方面的整合更是快速而高效。北汽从2013年9月开始,首先与韩国SK组建了合资电池企业,用于解决北汽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以及安全性能的问题;随后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改组,单独成立由集团直接领导的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北汽集团又与美国Atieva公司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北汽集团将认购Atieva公司全部股份的25.0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比亚迪也在今年6月和中科招商联合成立了15亿元的产业基金,为并购备足弹药。
 
  相关分析师对分析认为,我国锂电池产业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晰的产业链体系:
 
  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材料厂商为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为锂离子电芯厂商提供原材料;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中游企业为锂离子电芯厂商、锂离子电池模组厂商,电芯厂商使用上游电芯材料厂商提供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生产出不同规格、不同容量的锂离子电芯产品;
 
  模组厂商根据下游客户产品的不同性能、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锂离子电芯、不同的电源管理系统方案、不同的精密结构件、不同的制造工艺等进行锂离子电池模组的设计与生产。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下游应用包括传统数码领域、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2013年我国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材料生产企业数量总共有336家,比2012年增加21家(新增30家,退出9家)。2013年新增材料企业数量不如前几年,反映出锂电材料的投资增长趋缓,投资更多的流向中下游。
 
  与此同时,我国锂电池企业相对更为分散,2013年仅占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的29%,且前瞻性技术几乎空白,只能沦为加工厂。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电池上游材料和设备价格都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向记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6月,中国锂电正极材料总产量为3.22万吨,同比增长29%;负极材料为2.23万吨,同比增长33%。但正负极材料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行,且下半年下降趋势依然。以隔膜为例,由于出口带动,隔膜产品生产量同比增长41%,但是价格下滑幅度也成为所有材料中最大的品种,其中干法隔膜均价降至3.2元/平米,湿法隔膜下降5元/平米。
 
  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这有利于降低电池整体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造成低端产品泛滥,阶段性产能过剩严重,行业竞争加剧。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罗焕塔分析指出,整体来看,锂电池的情况会和以前一样,但是未来行业新一轮整合会非常快速,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选择关闭,在2014年必然要做出决定。“虽然锂电池产业仍然保持上升势头,但增速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并且力量过于分散,并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力。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与整合,中国锂电产业和应用有望重新焕发生机。”
 
  (本文综合大智慧新闻社、每日经济新闻、中国证券报等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源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 比亚迪汽车版图:王传福以公带私提振充电桩
    · 分析LED电源次级恒流的经典电路
    · 东莞照明企业在沉默中爆发 众品牌强势来袭
    · “左边撤离右边进场” 盘点那些跨界光伏的企业
    · 燃烧风险 东芝召回53万条笔记本电脑电源线
    · IDT公司发布全新高效无线功率发射器,面向快速发展的无线充电应用
    · Diodes TRIAC可调光LED灯驱动器 提升器件性能并降低成本
    · 英飞凌推出高性价比应用优化型双极功率焊接模块
    · Vishay扩展其通过AEC-Q200认证的PAT车用薄膜片式电阻产品系列
    · LT3790 98% 高效 60W (12V/5A) 稳压器可以低至 3V Vi...
 
  热点导读
  · 比亚迪汽车版图:王传福...
· 东莞照明企业在沉默中爆...
· “左边撤离右边进场” ...
· 无线充电技术推广亟待外...
· 跨界企业急退出 光伏产...
· 软银孙正义:下一个投资...
· 工业4.0:数字化魔方...
· 王俊朝:中国光伏产业化...
· 中国锂电池产销现状与发...
· 比亚迪:做新能源汽车领...

  24小时新闻资讯点击排行
 

 
本站介绍 | 免费注册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旧版入口 | 历史文献
版权所有 中国电源网 © 2010-2011 china-power.net 建议在ie5.5以上1024×768分辨率中浏览
业务洽谈:029-88153821 传真:029-88314333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在线咨询:业务部  
网安备案编号: xa10643s 经营许可证编号:icp陕 050232